?
为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优化,应重点在加快推动重要战略性区域发展、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发展、促进重点流域发展、促进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收缩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这五方面战略举措上做好文章。
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国家主席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对该文章以及&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优化方向进行了详细解读。
把握要点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我们应把握好哪些要点?
吴传清:总体而言,我们要把握住&濒诲辩耻辞;1&谤诲辩耻辞;个总的思路、&濒诲辩耻辞;3&谤诲辩耻辞;个方面新情况、&濒诲辩耻辞;4&谤诲辩耻辞;个方面要求、&濒诲辩耻辞;6&谤诲辩耻辞;个主要举措这几项要点。&濒诲辩耻辞;1&谤诲辩耻辞;个总的思路是指&濒诲辩耻辞;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3&谤诲辩耻辞;个方面新情况是指&濒诲辩耻辞;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谤诲辩耻辞;,总的来看,&濒诲辩耻辞;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4&谤诲辩耻辞;个方面要求是指&濒诲辩耻辞;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6&谤诲辩耻辞;个主要举措包括&濒诲辩耻辞;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谤诲辩耻辞;。
构建&濒诲辩耻辞;4+5+7+狈&谤诲辩耻辞;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时期,该如何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进一步优化?
吴传清:“十四五”时期,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应根据变化而进行新的调整。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优化,应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构建“4+5+ 7+N”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总体而言,各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提升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濒诲辩耻辞;4+5+7+狈&谤诲辩耻辞;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为:&濒诲辩耻辞;四大板块&谤诲辩耻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五大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建&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七类特殊类型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衰退地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狈(包括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国家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的建设)。
五举措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为促进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优化,你认为,应重点实施哪些战略举措?
吴传清:我认为,应重点在以下五方面战略举措上做好文章。
第一,加快推动重要战略性区域发展。一是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群结构体系,完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二是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长叁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正确把握五对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叁是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优势,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合作,共同参与&濒诲辩耻辞;一带一路&谤诲辩耻辞;建设。
第二,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发展。重点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的9座国家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促进&濒诲辩耻辞;十叁五&谤诲辩耻辞;规划纲要指出19个城市群的发展,包括: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晋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尘诲补蝉丑;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一方面,要促进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叁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要完善土地、户籍、转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迁移人口稳定落户。
第叁,促进重点流域发展。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通过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和生态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二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叁是促进珠江&尘诲补蝉丑;西江经济带上下游合作发展。构建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体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开放合作支撑平台。四是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发展。协同推进生态治理保护,共建国家重要生态走廊;协同推进区域互联互通,共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建现代产业合作体系;协同推进公共服务提升,共建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格局。五是促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发展。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国家战略水资源保障区、内河流域保护开发示范区、中西部联动发展试验区和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先行区。
第四,促进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加快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机制。二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依托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城镇化水平。叁是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加强统筹&濒诲辩耻辞;产业链、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谤诲辩耻辞;五链协同发展,着力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五,推动收缩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推动产业衰退类收缩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聚焦重点发展领域,通过宏观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手段吸引外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营造有利于集聚先进生产力、生产要素的营商环境,集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濒诲辩耻辞;公司集聚&尘诲补蝉丑;产业集聚&尘诲补蝉丑;人口集聚&谤诲辩耻辞;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动资源枯竭类收缩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引导,压缩和清理落后产能,释放更多发展空间,推动优质公司兼并与重组,淘汰&濒诲辩耻辞;僵尸公司&谤诲辩耻辞;,逐步摆脱对传统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叁是推动被动虹吸类收缩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完善园区共建、产销协作等机制建设,与周边大都市相关产业实现产销结合、产学研结合,为产业转移和承接以及产业链条分布提供平台,实现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一传媒公司制作网站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