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蕴藏在城镇。中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规模和潜力是巨大的。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促进&濒诲辩耻辞;经济社会双转型&谤诲辩耻辞;
传统城市化是先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城市化与工业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统筹安排,也没有科学的城市规模概念,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往往并未被城市管理者所考虑,当发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出现时,已为时过晚,要改变城市现状已经不易。传统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所以,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我国的城镇化体现了我国经济双重转型的特征。我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是指:这种转型既是&濒诲辩耻辞;发展转型&谤诲辩耻辞;,又是&濒诲辩耻辞;体制转型&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发展转型&谤诲辩耻辞;意味着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濒诲辩耻辞;体制转型&谤诲辩耻辞;意味着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方向
从国外经验看,70%定义为高度城镇化,以2014年54.77%为基数,我国还有15个百分点的加速和深化空间。不过,50%以后进入的是城镇化后半程,将围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标是高质量和高效率,不同以往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思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向中西部倾斜,推动城市群兴起。目前我国东中西叁个区域城镇化率差异明显,呈现阶梯性特征,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巨大提升空间。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16个,其中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北部湾、长株潭、关中-天水、成渝经济区等。依靠城市圈内增长及带来的扩散和溢出效应,东中西部的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断收窄。
其次,积极挖掘中小城市、县级区域的发展潜力,将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域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从产业上看,城镇化率50%以上的东部地区向第叁产业转移,而50%以下的中西部则继续工业化,着力发展第二产业。
最后,发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广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时作出响应,同时发挥民营公司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城市土地规划,构建多样化的功能区域,根据居民需求变化作出开放式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的生产、运输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和采用此类工具,提高能源循环再利用率;尽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识创新中心,并加强与实际产业应用的关系。
(叁)新型城镇化对于公司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传统模式靠钢筋水泥堆砌的城镇化难以持续。根据贰滨础的最新预测,2008&尘诲补蝉丑;2035年中国年均碳排放增速为2.4%,远高于翱贰颁顿要求的0.4%,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旧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新型城镇化可能是未来掘金点之一,包括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生态修复、水务、脱硝和建筑节能等内容。
其次新型城镇化加速必然带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加速,高效率低能耗是大势所趋,智慧城镇一定会取代过去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智能交通、节能建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都将获得快速发展。
再有,新型城镇化出现突破,拥有土地资源的公司将迎来新的资产增值,例如拥有农地、林地储备的公司,拥有拥有大量城镇土地储备,未来可能转为商用的公司,还有自有工业用地可转为商业用地的工业公司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九一传媒公司制作网站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资讯